圆锥角膜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揉眼、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角膜交联术、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移植、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约10%患者有家族史,与VSX1、SOD1等基因突变相关。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早期发现可延缓进展。遗传性圆锥角膜尚无特效药,临床可试用环孢素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缓解症状。
机械性摩擦导致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断裂。患者需戒除揉眼习惯,过敏体质者可使用奥洛他定滴眼液、氮卓斯汀滴眼液、色甘酸钠滴眼液控制眼痒症状,夜间佩戴护目镜防止无意识揉眼。
特应性皮炎或过敏性结膜炎引发眼表炎症反应。需控制原发病,急性期使用氟米龙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他克莫司滴眼液减轻炎症,慢性期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
马方综合征或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疾病伴随角膜结构异常。需多学科联合诊疗,针对原发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生素C等,角膜病变进展至晚期需考虑深板层角膜移植。
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及游泳,佩戴防护眼镜,每3-6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出现视力骤降或眼痛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