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部分患者可通过规范治疗实现临床治愈,具体预后与病因类型、治疗时机及基础疾病控制有关,主要干预方式包括药物复律、导管消融术、抗凝治疗及基础病管理。
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阵发性房颤早期干预,需配合动态心电图评估疗效,同时监测甲状腺功能等药物副作用。
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房颤治愈率较高,通过隔离肺静脉异常电信号达到根治效果,术后需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房功能恢复情况。
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可预防脑栓塞等并发症,适用于持续性房颤患者,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在目标范围。
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继发性房颤需优先治疗原发病,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调整可降低复发风险,合并心衰者需同步优化心功能治疗。
房颤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遵医嘱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出现心悸加重或晕厥等症状需及时心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