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起水泡可能由操作不当、皮肤敏感、温度过高、体质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艾灸方法、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艾灸时距离过近或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高温灼伤皮肤。建议控制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在3厘米以上,单次艾灸时间不超过30分钟。若已出现水泡,可外用湿润烧伤膏保护创面。
部分人群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对热刺激反应明显。这类人群艾灸前可在局部涂抹凡士林作为保护层,出现水泡后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艾绒燃烧时中心温度可达500-800度,不当控温易导致烫伤。建议选择可控温艾灸器具,出现Ⅱ度烫伤时可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促进愈合。
阴虚体质或糖尿病患者皮肤修复能力较差,更易形成水泡。这类人群应缩短艾灸时间至15分钟内,水泡破溃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艾灸后出现较大水泡或伴随红肿热痛时应及时就医,日常避免抓挠患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恢复期间暂停艾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