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肝脏损伤,常见引发因素包括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物、抗结核药、中草药等,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治疗需停用药物并静脉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药物包括谷胱甘肽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红霉素酯化物可能诱发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伴随皮肤瘙痒和陶土样便,治疗需更换抗生素并联合熊去氧胆酸,可用药物包括腺苷蛋氨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水飞蓟宾胶囊。
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易引起药物性肝炎,常见发热和肝区疼痛,治疗需调整化疗方案并配合保肝治疗,可用药物包括双环醇片、联苯双酯滴丸、硫普罗宁肠溶片。
何首乌、雷公藤等含肝毒性成分可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表现为腹水和肝肿大,治疗需停用相关药材并进行血液净化,可用药物包括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鳖甲软肝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
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