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偏高可能由感染、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化疗等方式干预。
细菌或病毒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球蛋白,表现为发热、乏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必要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肝炎、结核等慢性炎症持续激活免疫应答,导致球蛋白持续升高,常伴随病灶部位疼痛。需控制原发病,使用抗炎药如泼尼松,配合保肝药物如水飞蓟宾。
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产生异常抗体,球蛋白水平增高,伴关节肿胀。需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定期监测肝功能。
恶性浆细胞过度增殖产生单克隆球蛋白,可能出现骨痛、贫血。需化疗如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严重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日常需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蛋白电泳;若球蛋白持续升高伴体重下降,建议血液科就诊排除肿瘤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