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脐疝(脐突)

脐疝

脐疝概述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缺损突出的腹外疝,是发生于脐部的腹外疝统称。经脐环脱出的疝称为脐疝。脐位于腹壁正中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各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同时,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内容物容易于此部位突出形成脐疝。在人体胎儿时期,通过脐环部位有二条...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下腹
  • 应该挂什么科?普通外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腹部肿块、腹部胀痛、呕吐、脐疮、脐突 、脐部有一半球形肿块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胃肠道B超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多见于婴儿以及经产妇女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李艳梅

Q: 脐疝治疗方法有哪些

A:

脐疝可通过保守观察、疝带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脐疝通常由腹壁薄弱、腹压增高、先天性缺陷、感染等因素引起。

1、保守观察

婴幼儿脐疝多可自愈,建议家长定期测量疝环直径,避免哭闹、便秘等腹压增高行为,2岁前闭合概率较高。

2、疝带固定

使用弹性疝带加压包扎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松紧度,适用于暂不手术的老年患者或小型疝。

3、药物治疗

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疼痛明显可短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须严格遵医嘱用药。

4、手术治疗

疝环超过2厘米或发生嵌顿时需行疝修补术,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均可选择,术后需避免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

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重物,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术后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

张晓蕊

Q: 婴儿脐疝带有用吗

A:

婴儿脐疝带多数情况下有助于缓解症状。脐疝带通过局部压迫减少腹腔内容物突出,但需结合脐疝大小、婴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

1、轻度脐疝

直径小于2厘米的脐疝通常可自愈,使用脐疝带可帮助固定膨出部位,家长需每日检查皮肤是否受压发红。

2、中重度脐疝

直径超过2厘米或伴随哭闹时膨出明显的情况,脐疝带效果有限,可能与腹壁肌肉发育不良有关,建议儿科随访评估手术指征。

3、使用注意事项

家长需选择透气材质产品,避免过紧影响呼吸,每次使用不超过4小时,佩戴前后需观察脐周皮肤完整性。

4、并发症预防

如出现皮肤破损、疝囊红肿或婴儿拒食,应立即停用并就医,可能与嵌顿性疝有关,需超声检查明确。

日常避免婴儿剧烈哭闹增加腹压,哺乳后拍嗝减少腹胀,2岁前未闭合的脐疝建议小儿外科就诊。

李艳梅

Q: 脐疝症状表现是什么

A:

脐疝症状表现主要有脐部肿块、局部不适、疼痛、嵌顿性表现。

1、脐部肿块

脐疝早期表现为脐部柔软可复性肿块,在站立或腹压增高时突出,平卧后多可自行回纳,肿块表面皮肤正常无红肿。

2、局部不适

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出现脐周坠胀感或牵拉不适,尤其在久站、咳嗽或排便等腹压增高时症状加重,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增多。

3、疼痛

当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时,可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按压肿块时疼痛可能加剧,部分患者伴有消化不良等胃肠症状。

4、嵌顿性表现

发生嵌顿时肿块变硬无法回纳,出现剧烈疼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皮肤发红发热,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发现脐部异常膨出应及时就诊,避免提重物或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行为,婴幼儿脐疝多数在2岁前可自愈,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李艳梅

Q: 脐疝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

脐疝可能由腹壁发育不良、腹内压增高、妊娠或肥胖、结缔组织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腹带固定、手术修补、控制体重、治疗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1、腹壁发育不良

婴幼儿脐环闭合不全或成人腹壁薄弱可能导致脐疝,表现为脐部柔软包块。婴幼儿多可自愈,成人需避免负重,严重者需行脐疝修补术。

2、腹内压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搬运重物等使腹压持续升高,迫使腹腔内容物从脐环突出。需针对诱因治疗,如使用乳果糖缓解便秘,咳嗽患者可服用右美沙芬。

3、妊娠或肥胖

妊娠期子宫增大或腹部脂肪堆积会拉伸腹壁,可能伴随腹胀感。产后多数自行恢复,肥胖者需减重,必要时使用奥利司他辅助治疗。

4、结缔组织疾病

马凡综合征等疾病导致腹壁胶原蛋白异常,可能合并关节松弛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疝环较大时推荐使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增加腹压动作,若出现包块嵌顿疼痛需立即就医,术后三个月内限制腹部用力活动。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