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79次播放 时长01:57
61020次播放 时长02:40
50186次播放 时长02:39
60672次播放 时长02:35
55681次播放 时长02:49
60791次播放 时长02:37
59263次播放 时长02:36
54568次播放 时长02:28
范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60095阅读
崔方博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55852阅读
Q: 脊髓神经鞘瘤什么原因
A:
脊髓神经鞘瘤可能由遗传因素、辐射暴露、神经纤维瘤病、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等方式干预。 部分患者存在NF2基因突变导致神经鞘细胞异常增殖,表现为家族性发病倾向。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脊髓核磁筛查,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神经鞘细胞变异。减少放射线接触可降低风险,已发病者需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显微手术或立体定向放疗。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易伴发多发性神经鞘瘤,与雪旺细胞异常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肢体麻木,需联合使用甲钴胺、加巴喷丁等神经营养药物。 脊髓区域外伤可能导致局部雪旺细胞过度修复增生。早期干预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严重压迫症状需行椎板减压术。 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脊柱运动,术后可补充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定期复查脊髓功能评估量表监测病情进展。1、遗传因素
2、辐射暴露
3、神经纤维瘤病
4、外伤刺激
Q: 什么是听神经鞘瘤
A:
听神经鞘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单侧耳鸣、听力下降和平衡障碍,严重时可压迫脑干。 听神经鞘瘤可能与神经鞘细胞异常增生有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病例与2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突变相关。 早期表现为单侧渐进性听力下降和耳鸣,进展期出现眩晕和步态不稳,晚期可能引发面部麻木和吞咽困难等脑干压迫症状。 通过听力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可确诊,增强MRI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必要时需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小肿瘤可采用观察随访,中等大小肿瘤适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大肿瘤或症状明显者需手术切除,常用术式包括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 确诊后应定期复查听力及影像学检查,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出现新发面瘫或头痛加剧需立即就医。1、病因:
2、症状:
3、诊断:
4、治疗:
A:
颈部神经鞘瘤术后恢复需注意伤口护理、活动限制、药物管理和定期复查。术后恢复措施主要有伤口清洁、颈部制动、遵医嘱用药和随访观察。 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或抓挠,遵医嘱定期更换敷料。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2-4周内避免颈部剧烈转动或低头动作,睡眠时用软枕支撑颈部。过早活动可能影响神经修复或导致出血。 严格按处方服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止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神经修复药如甲钴胺片。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术后1个月需复查颈部MRI评估神经恢复情况,此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肢体麻木加重或肌肉萎缩需立即就诊。 恢复期应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避免辛辣刺激饮食,3个月内禁止游泳及颈部按摩等高风险活动。1、伤口护理
2、颈部制动
3、药物管理
4、随访观察
Q: 什么是椎管内神经鞘瘤
A:
椎管内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脊神经根,常见症状包括神经根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与神经鞘细胞异常增生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神经受压症状。 早期多表现为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性疼痛,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神经结构的关系。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可考虑放射治疗。 确诊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神经功能。1、发病原因
2、主要症状
3、诊断方法
4、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