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牙齿烂得只剩残根且附近长红牙包可能是慢性根尖周炎或根尖脓肿的表现,通常由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区引起。处理方式主要有根管治疗、残根拔除、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切开引流、口腔卫生维护。
1、根管治疗
若残根长度足够且牙周条件允许,可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坏死组织及感染物。治疗需彻底清理根管并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消除根尖周炎症。根管治疗能保留患牙,避免拔牙后邻牙移位或咬合功能受损。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胀痛,一般1-3天缓解。
2、残根拔除
无法保留的残根需手术拔除,防止感染反复发作。拔牙前需通过X线评估残根形态及与邻牙关系,复杂残根可能需翻瓣去骨。拔牙后24小时内禁止漱口,48小时内进流食,骨缺损较大者可考虑后期种植修复。糖尿病患者需提前控制血糖。
3、抗生素控制感染
急性化脓期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或头孢克洛胶囊等抗生素。药物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胶囊替代。用药期间禁止饮酒,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4、局部切开引流
根尖脓肿形成波动性肿胀时,需在局麻下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操作后每日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引流条24-48小时后取出。禁忌挤压脓肿,避免感染扩散。伴全身发热者需监测体温,必要时静脉用药。
5、口腔卫生维护
治疗后需改用软毛牙刷清洁术区,配合牙线及冲牙器清除食物残渣。每6个月洁牙一次,控制菌斑堆积。戒烟限酒,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高血糖会延缓创口愈合。
日常应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并定期口腔检查,发现龋齿早治疗。残根长期存留可能导致颌骨囊肿或间隙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立即就诊。修复缺牙可考虑种植或固定桥,避免长期单侧咀嚼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牙包切忌自行挑破。
预防牙齿龋病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口腔清洁、定期检查、使用氟化物和窝沟封闭等方式实现。龋病是由细菌分解糖产酸腐蚀牙体组织引起的慢性疾病,需多维度干预。
1、控制饮食
减少高糖及酸性食物摄入能降低龋齿风险。蔗糖、碳酸饮料等会为致龋菌提供代谢底物,建议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避免频繁进食。乳制品中的酪蛋白和钙有助于牙齿再矿化,可适量补充无糖酸奶或奶酪。
2、口腔清洁
每日至少两次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可有效清除菌斑。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重点清洁牙龈沟和邻面间隙。儿童需家长监督直至掌握正确方法,必要时可使用牙菌斑显示剂辅助检查。
3、定期检查
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龋坏。牙医可通过探诊、X线片评估隐蔽部位龋损,对早期釉质脱矿实施再矿化治疗。高危人群如正畸患者、口干症者需缩短复查间隔至3-4个月。
4、使用氟化物
氟离子能增强釉质抗酸能力并抑制细菌代谢。除含氟牙膏外,可遵医嘱使用氟化泡沫或含氟漱口水。儿童3岁起可接受专业氟漆涂布,每年2-4次,但需控制总摄入量以防氟斑牙。
5、窝沟封闭
对深窝沟的恒磨牙实施封闭可阻断细菌定植。最佳时机为6-7岁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及12岁第二恒磨牙萌出后。采用流动树脂填充沟隙能使患龋概率降低80%,效果可维持5年以上。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促进唾液分泌,唾液可中和口腔酸性环境。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吸烟会减少唾液量并增加牙周病风险。运动后及时补水防止口干,口干状态更易发生龋齿。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口腔健康习惯,乳牙健康直接影响恒牙发育。出现牙齿敏感或变色时须及时就医,早期龋齿通过微创治疗即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