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月经量比没生孩子之前少很多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宫腔粘连等因素有关。产后月经量减少主要有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内膜修复差异、哺乳影响等原因,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是否需就医。
产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经历显著波动,哺乳期泌乳素升高可能抑制排卵,导致月经周期不规律或经量减少。随着哺乳频率降低,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月经量可能自行改善。部分女性因分娩时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修复后形成较薄的功能层,脱落时出血量减少,这种情况若未伴随痛经或闭经,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病理因素需考虑宫腔操作史导致的宫腔粘连,表现为月经量锐减伴周期性腹痛,可通过超声或宫腔镜检查确诊。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也会引起经量减少,常伴随体重增加、毛发旺盛等症状。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席汉综合征虽罕见,但可能引发垂体功能减退,导致持续性闭经或经量过少。
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情况,观察是否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日常可适当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避免过度节食。若经量持续减少超过3个周期,或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就诊妇科进行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