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十二三岁小孩尿床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膀胱训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尿床通常由遗传因素、膀胱容量小、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心理压力、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生活习惯
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饮水习惯,白天适量饮水,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晚餐避免高盐、利尿食物,如西瓜、冬瓜等。养成睡前排尿习惯,夜间可定时唤醒排尿1次。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分析诱因,持续1个月以上效果更明显。
2、膀胱训练
通过延迟排尿练习增加膀胱容量,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其适当忍耐5-10分钟后再排尿。每日进行3次,持续8周以上。配合盆底肌锻炼,如收缩肛门动作,每次维持10秒,每日练习3组。严重膀胱过度活动者可考虑生物反馈治疗。
3、心理疏导
家长需避免责备,减轻孩子的羞耻感和焦虑。通过奖励机制建立正向激励,如制作星星日历表。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因校园压力、家庭变故等引发的继发性遗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时需同步干预。
4、药物治疗
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适用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者,能减少夜间尿量。奥昔布宁缓释片可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功能性膀胱容量。合并泌尿感染时需用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所有药物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评估疗效。
5、中医调理
肾气不足型可用缩泉丸,脾肺气虚型适用补中益气汤。针灸选取关元、气海等穴位,每周3次。耳穴贴压取肾、膀胱、皮质下等反射区。推拿采用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手法,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家长应保持耐心,多数儿童遗尿会随年龄增长自愈。白天督促孩子及时排尿,避免憋尿。夜间使用防水床垫保护,减轻清洁负担。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若每周尿床超过3次或伴随尿痛、尿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脊柱裂、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
耳朵被堵住感觉声音变小可能是耵聍栓塞或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通常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清理耵聍、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是外耳道耵聍积聚过多导致的阻塞现象,可能与外耳道狭窄、耵聍分泌旺盛等因素有关。患者常感到耳部闷胀感,听力轻度下降,偶伴耳鸣。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由医生用耵聍钩取出,也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避免自行用棉签掏耳,防止将耵聍推入更深位置。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功能障碍多由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表现为耳内闭塞感、自声增强。可能与鼻咽部炎症、气压变化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或服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建议多做吞咽、打哈欠等动作帮助咽鼓管开放。
3、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发作时局部肿胀可堵塞耳道,多与掏耳损伤、污水进入耳道有关。除耳闷外还可能出现耳痛、分泌物增多。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配合硼酸酒精滴耳液消炎消肿。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患处。
4、中耳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中耳积液会使鼓膜活动受限,常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内闷胀感。可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部炎症,口服欧龙马滴剂促进液体排出。若积液持续存在需考虑鼓膜穿刺治疗。
5、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单侧耳闷堵感,需警惕内耳微循环障碍。常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确诊后应尽早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改善内耳供血。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出现耳闷症状时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等可能加重症状的行为。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缓解不适。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剧烈耳痛、眩晕等情况,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进行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明确病因。日常注意耳部清洁时勿过度掏耳,游泳时可使用专用耳塞防止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