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血小板输注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配型匹配、输注速度控制等规范,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风险。输注前需评估指征,输注中监测反应,输注后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血小板输注前必须进行血型交叉配型,ABO血型相容性可降低免疫反应风险。血小板制剂需在20-24℃震荡保存,避免聚集失效。输注前检查包装完整性,肉眼观察有无凝块或变色。对于免疫缺陷患者,需考虑辐照处理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存在发热或过敏史者应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物预防反应。
输注过程中使用专用输血器,避免与其他药物共用通路。初始15分钟需缓慢输注,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可调整至患者耐受的最大速度。每单位血小板输注时间不超过4小时,防止细菌繁殖。婴幼儿及心功能不全者需严格控制速度。输注全程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及皮肤变化,出现寒战、荨麻疹等应立即暂停。
血小板输注后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回升情况,评估止血效果。多次输注可能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无效输注,此时需选择HLA配型或血小板交叉配型。术后患者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⁹/L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手术需达到100×10⁹/L。记录输注量、批次及不良反应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日常护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菠菜等绿叶蔬菜,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观察皮肤瘀斑、鼻衄等出血征象,女性患者需记录月经量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下者需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基础疾病。所有输血相关记录应保存至少10年备查。
贫血可能导致性格改变如胆怯,主要与脑组织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异常、心理应激反应、慢性疾病消耗等因素有关。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长期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引发情绪波动。
1、脑组织缺氧
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细胞供氧不足会影响前额叶皮质功能,该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判断。患者可能表现为犹豫不决、易受惊吓,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剂,配合维生素C片促进铁吸收。
2、自主神经紊乱
慢性贫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异常,出现心慌、出汗等应激反应。这种生理状态可能被主观解读为恐惧感,建议通过血常规、铁代谢检查明确贫血类型,必要时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3、代谢异常
严重贫血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三磷酸腺苷合成减少会影响钠钾泵功能,导致神经细胞膜电位不稳定。患者可能对突发刺激反应过度,需排查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可配合生血宁片等中成药调理。
4、心理应激
长期贫血带来的体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可能形成心理压力,部分患者因反复就医产生疾病焦虑。这种情况需心理疏导联合补铁治疗,如使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配合认知行为干预。
5、慢性病影响
继发于肾病、肿瘤等疾病的贫血,原发病本身可能导致神经毒性物质蓄积。这类患者需治疗基础疾病,同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改善贫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建议贫血患者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配合深绿色蔬菜补充叶酸。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当出现明显情绪障碍时,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并评估心理状态,必要时在血液科与心理科联合指导下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