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6岁儿童发烧全身起红疹

|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问题描述:
6岁儿童发烧全身起红疹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小凤
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6岁儿童发烧全身起红疹可能与幼儿急疹、猩红热、风疹、药物过敏、水痘等原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幼儿急疹通常表现为高热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猩红热可能伴随咽痛和草莓舌;风疹常有耳后淋巴结肿大;药物过敏多与近期用药史相关;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且伴瘙痒。

1、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但6岁儿童也可能发生。典型表现为持续3-5天高热,退热后全身出现直径2-5毫米的玫瑰色斑丘疹,按压褪色,无瘙痒感。皮疹多从颈部开始蔓延至躯干和四肢,1-3天内自行消退。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无须特殊抗病毒治疗。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抓挠。

2、猩红热

猩红热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咽痛、杨梅舌,发病后12-48小时出现弥漫性针尖大小红疹,皮肤皱褶处可见帕氏线。皮疹消退后伴有脱屑。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进行10天规范抗菌治疗。家长应监测患儿有无关节痛、血尿等肾炎前驱症状。

3、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前驱期可有低热、咳嗽,随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面部开始迅速扩散至全身,常伴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3天内消退不留痕迹。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配合炉甘石洗剂止痒。患儿需隔离至皮疹消退后5天,孕妇应避免接触。

4、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常见于服用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后,表现为发热伴全身对称性荨麻疹或固定性药疹,严重者可出现面部水肿、呼吸困难。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严重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家长需记录过敏药物名称并告知接诊医生。

5、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初期有发热,随后出现红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四期皮疹共存的特点,疱疹呈露珠状,伴明显瘙痒。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颗粒抗病毒,局部涂抹阿昔洛韦乳膏。家长需给患儿剪短指甲,穿着棉质衣物,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家长发现儿童发热伴皮疹时,应记录体温变化和皮疹形态,避免擅自使用退热贴或药膏。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量补充水分。皮疹未明确诊断前不宜洗澡,可用温水擦拭非皮疹区域。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皮疹出血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须立即急诊就医。恢复期注意观察有无脱屑、色素沉着等后期表现,定期复查尿常规排除链球菌感染后肾损伤。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面部有奶癣怎么办

婴儿面部奶癣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使用保湿霜、避免刺激、调整喂养方式、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改善。奶癣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过敏反应、环境干燥、微生物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婴儿面部,水温控制在36-38摄氏度,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含香精的清洁产品。清洗后用干净棉质毛巾蘸干水分,不可用力擦拭。奶渍、汗液等残留物可能加重皮肤刺激,需及时清理。清洁后3分钟内是保湿的最佳时机。

2、使用保湿霜

选择无香料、无色素、低敏配方的婴儿专用保湿霜,如含神经酰胺或凡士林成分的润肤剂。每日涂抹3-5次,尤其在沐浴后立即使用。保湿霜能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缓解干燥脱屑症状。注意避开眼周和口唇区域。

3、避免刺激

避免让婴儿接触羊毛、化纤等粗糙材质的衣物,选择纯棉透气面料。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温度保持在22-24摄氏度。哺乳母亲需忌口辛辣、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剪短婴儿指甲防止抓挠,必要时可佩戴棉质手套。

4、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奶粉。喂奶后及时擦净口周奶渍,避免含奶入睡。添加辅食后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观察3-5天无反应再添加另一种。严重过敏体质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5、遵医嘱用药

若症状持续加重,可遵医嘱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继发感染时需配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可缓解瘙痒。所有药物均需严格按医嘱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应用。

家长需每日观察皮疹变化,记录发作时间与可能诱因。避免擅自使用民间偏方或成人护肤品。保持婴儿睡眠充足,穿着宽松衣物。室内定期通风换气,床单被褥每周用60摄氏度以上热水清洗。若出现渗液、化脓或发热等感染迹象,或皮疹持续2周未改善,应及时就诊儿科或皮肤科。哺乳母亲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A、D等营养素,有助于改善婴儿皮肤状况。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