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等,判定需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及社会功能影响综合评估。
焦虑障碍以过度恐惧和担忧为核心特征,表现为心悸、出汗、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属于此类。诊断需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排除躯体疾病影响。临床常用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干预,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障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伴随睡眠紊乱、食欲改变等症状。重性抑郁发作需满足2周以上病程标准。发病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治疗采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结合心理疏导。
双相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躁狂期出现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等特征。诊断需明确至少1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是基础用药,需配合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此类障碍以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及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为特点。诊断需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液等抗精神病药可控制症状,早期干预能改善预后。发病与多巴胺系统异常密切相关。
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及行为为特征,患者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控制。诊断要求症状每天持续1小时以上。盐酸氯米帕明片、氟伏沙明片等药物联合暴露疗法效果显著。神经影像学显示基底节区功能异常。
精神障碍的日常管理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与适度运动,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家属应学习疾病知识,配合医生监督用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出现自伤自杀倾向或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长期稳定期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社会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