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症状观察等方式判断。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心脏结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直接的方法,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变化。通过心电图可以识别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检查时需平躺放松,电极片贴在胸部和四肢特定位置,过程无创且快速。若普通心电图未捕捉到异常,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监测。
2、动态心电图监测
动态心电图通过佩戴便携式记录仪24-48小时,持续监测日常活动中的心电变化。适用于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间歇性症状的检出率。监测期间需记录症状发生时间,帮助医生分析心电图与症状的关联。避免剧烈运动或接触强磁场,防止设备信号干扰。
3、症状观察
典型心律失常症状包括突发心悸、心跳漏搏感、胸痛伴出汗,严重时可出现眼前发黑或短暂意识丧失。症状发作时建议立即记录脉搏频率和节律,观察是否规律整齐。夜间平卧时心悸加重、运动后心慌持续不缓解等表现均需警惕,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需结合检查确认。
4、心脏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或准备消融治疗的患者,需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管插入心脏腔室,直接记录心内电信号并诱发心律失常,精确定位病灶位置。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在导管室进行,需局部麻醉,术后需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
5、实验室检查
抽血检测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等指标有助于排查继发性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可导致室性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易引发房颤,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部分药物需提前告知医生。
怀疑心律失常时应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症状发作期间立即停止活动并坐下休息,测量脉搏同时记录症状持续时间。建议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须立即就医排查恶性心律失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