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肠道堵住通常指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或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采取胃肠减压、药物或手术治疗。
1、肠粘连
腹腔手术后或腹腔感染可能导致肠管与腹壁或其他器官粘连,使肠腔狭窄或扭曲。患者常有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可见肠型蠕动波。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常用药物包括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甘油灌肠剂等。
2、肠扭转
肠道系膜过长或体位突然改变时,肠管沿系膜轴旋转形成闭袢性梗阻。多见于乙状结肠或小肠,突发剧烈腹痛伴不对称腹胀,X线可见咖啡豆征。早期可通过肠镜复位,缺血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
3、肠套叠
婴幼儿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导致近端肠管套入远端,成人多与肠道息肉或肿瘤相关。特征性表现为果酱样便和腹部包块,超声可见靶环征。发病24小时内可行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手术处理原发病灶,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4、肿瘤压迫
结肠癌、卵巢癌等占位性病变可机械性阻塞肠腔,多呈渐进性发展。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等消耗症状,CT可见肠壁增厚及占位。需手术切除肿瘤并行肠吻合,晚期患者可使用卡培他滨片化疗,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
5、粪石堵塞
长期便秘或摄入柿子等鞣酸含量高的食物易形成粪石,老年人多见。左下腹可触及硬质包块,肛门指检发现直肠粪块。采用生理盐水灌肠联合开塞露通便,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软化粪便。
预防肠梗阻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适量进食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时立即禁食就医。老年人和婴幼儿需特别注意饮食温度适宜、性状柔软,避免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易产气食物。
脾脏疼痛主要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能伴随左肩放射痛、发热、乏力等症状。脾脏疼痛可能与脾脏肿大、脾梗死、脾破裂、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脾脏肿大
脾脏肿大是脾脏疼痛的常见原因,多由感染、肝硬化、血液病等引起。患者除左上腹疼痛外,可能伴随早饱感、贫血等症状。感染性脾肿大需抗感染治疗,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行脾切除术。
2、脾梗死
脾梗死多因脾动脉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常见于心源性栓塞、血液高凝状态等。疼痛常突然发作且持续加重,可伴恶心呕吐。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严重梗死需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3、脾破裂
脾破裂多为外伤所致,表现为剧烈腹痛伴休克症状。自发性脾破裂可见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感染性疾病。需紧急行脾动脉栓塞术或脾切除术,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预防感染。
4、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感染如脾脓肿均可引起脾区疼痛。患者多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可见异常。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昔洛韦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感染药物,脓肿需穿刺引流。
5、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常导致脾脏浸润性肿大。疼痛多为渐进性,伴体重下降、夜间盗汗。需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片、靶向治疗等,严重脾功能亢进需放疗或脾切除。
脾脏疼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高脂食物摄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监测体温变化。若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晕厥、血压下降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慢性脾脏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疫苗接种需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