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A型血阳性+通常是指ABO血型系统中的A型血,且Rh血型系统中的Rh阳性。血型检测报告中的A型血阳性+表示该个体的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同时存在RhD抗原。
人类血型系统主要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两大分类。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A型血是指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血浆中存在抗B抗体。Rh血型系统则以是否存在RhD抗原来区分,存在RhD抗原称为Rh阳性,缺乏则称为Rh阴性。血型检测报告标注A型血阳性+,即同时确认了ABO血型为A型,Rh血型为阳性。这种血型组合在人群中较为常见,我国汉族人群中A型血阳性占比相对较高。
血型检测在临床输血、器官移植、新生儿溶血病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型血阳性个体可以接受A型或O型的Rh阳性血液,但不可接受Rh阴性血液。孕妇若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需进行产前监测和干预。了解自身血型有助于在紧急医疗情况下快速获得匹配血源,建议将血型信息记录在病历或随身携带的医疗卡上。日常无须特殊护理,但建议定期参与无偿献血,既有利于他人用血需求,也可在献血时免费获知自身血型和其他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血小板低浑身没劲可能与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有关。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供氧不足,从而引发乏力症状,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营养不良
长期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会影响巨核细胞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伴随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日常需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补充。
2、药物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凝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化疗药物如顺铂注射液会破坏骨髓造血功能。通常伴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表现。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配合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促进血小板回升。
3、病毒感染
EB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感染可引发血小板破坏增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碰撞,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抗体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其寿命缩短,常见皮肤黏膜出血点、月经量增多。治疗首选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严重出血时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或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5、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伴随反复感染、心悸气促。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可采用环孢素软胶囊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必要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应减少活动量,避免磕碰受伤。饮食选择软质易消化食物,禁食过硬、过热或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动态变化,若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出血征兆需立即急诊处理。长期血小板减少者建议携带疾病说明卡以备应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