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贲门失弛怎么治疗好

|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问题描述:
贲门失弛怎么治疗好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婷婷
李婷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贲门失弛缓症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病变、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体重下降、夜间呛咳等症状。

1、饮食调整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需选择细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快或过饱。建议将食物加工成糊状或流质,少量多餐,进食时保持坐位,餐后1-2小时内避免平卧。可适量饮用温开水帮助食物通过贲门,但需避免碳酸饮料、酒精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饮食管理有助于减轻食管压力,改善吞咽困难症状。

2、药物治疗

硝酸甘油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片可松弛食管下括约肌,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能降低食管平滑肌收缩力。对于伴有反酸症状者,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质子泵抑制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暂时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3、内镜下球囊扩张术

通过内镜引导将球囊置入食管贲门部,通过机械扩张撕裂环形肌纤维。该操作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但可能需要重复进行。术后需禁食6-8小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密切观察有无胸痛、发热等穿孔征兆。扩张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疗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

4、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OEM手术通过内镜在食管黏膜下层建立隧道,选择性切断环形肌层。该技术保留食管外层肌束,减少穿孔风险,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前需完善食管测压和胃镜检查评估适应症,术后需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多数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明显改善,但长期随访中可能出现复发或胃食管反流病。

5、外科手术

Heller肌切开术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是经典术式,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纵向切开食管下段肌层并部分覆盖胃底。手术适用于反复扩张无效或合并食管憩室者,能持久改善症状但可能引起胃胀气综合征。术后需鼻胃管减压24-48小时,逐步恢复饮食,定期进行食管造影评估手术效果。高龄或心肺功能差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可减少夜间反流,戒烟限酒有助于控制症状进展。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评估食管状况,出现持续胸痛、呕血或消瘦应及时就诊。可尝试生物反馈训练改善吞咽协调性,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日常记录饮食与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体重减轻的原因

婴儿体重减轻可能由喂养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感染性疾病、代谢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1、喂养不足:母乳或配方奶摄入量不足是婴儿体重减轻的常见原因。确保婴儿每天摄入足够的奶量,母乳喂养时注意母亲的饮食和休息,配方奶喂养时按照说明书正确调配。观察婴儿的排尿和排便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2、消化吸收不良:婴儿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蛋白质过敏等问题,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更换特殊配方奶粉,如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注意观察婴儿的排便情况,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婴儿食欲下降、吸收不良。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或奥司他韦颗粒2mg/kg,每日2次。保持婴儿的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4、代谢异常: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需通过新生儿筛查及早发现,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殊饮食治疗或药物干预,如左甲状腺素钠片25μg/日等。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5、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婴儿喂养困难、生长迟缓。需在儿科心脏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地高辛口服液0.01mg/kg,每日1次或利尿剂。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婴儿体重减轻需密切关注,家长应定期监测婴儿的体重变化,保持合理的喂养频率和量,注意婴儿的睡眠和活动情况。饮食上,母乳喂养的母亲应保证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应选择适合的奶粉。适当增加婴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如发现婴儿体重持续下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