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先天性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疗、光学矫正、药物治疗、随访观察等方式干预。先天性白内障通常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代谢异常、外伤等原因引起。
1、手术治疗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视力时需行白内障摘除术,婴幼儿建议在6周至3个月内完成手术,可能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角膜接触镜矫正。
2、光学矫正术后无晶状体眼需配戴角膜接触镜或框架眼镜,屈光参差者可选择角膜屈光手术,需定期复查调整度数。
3、药物治疗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可延缓部分代谢性白内障进展,谷胱甘肽滴眼液帮助抗氧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术后修复。
4、随访观察对不影响视力的静止性混浊需每3-6个月复查,监测视力发育及屈光状态,警惕青光眼等并发症。
建议出生后完成新生儿眼病筛查,术后需进行弱视训练,哺乳期母亲应补充维生素A等营养素。
近视眼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激光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方式治疗。近视通常由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眼轴过长、角膜曲率过陡等原因引起。
1、框架眼镜通过凹透镜片矫正屈光不正,适用于轻度至中度近视。需定期验光更换镜片,避免长时间佩戴导致视疲劳。
2、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的特殊硬性隐形眼镜,暂时改变角膜曲率。适用于600度以下近视,需严格遵循清洁护理流程。
3、激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屈光度,常见术式包括全飞秒、半飞秒。要求近视度数稳定且角膜厚度达标,术后需避免揉眼。
4、人工晶体植入将矫正镜片植入眼内,适用于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患者。存在术后眩光、白内障等风险,需长期随访观察。
建议保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半年进行专业验光检查。高度近视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