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尿液渗透压是什么意思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液渗透压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液渗透压是指尿液中溶质颗粒浓度的指标,反映肾脏浓缩或稀释尿液的能力。尿液渗透压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功能、水电解质平衡及内分泌调节状态。

1、生理意义

正常尿液渗透压范围为50-1200mOsm/kg·H₂O,受饮水量和饮食影响显著。大量饮水后尿液被稀释,渗透压可降至50-100mOsm/kg·H₂O;禁水状态下肾脏通过重吸收水分使渗透压升高至800-1200mOsm/kg·H₂O。这种动态变化体现肾小管对水的调节功能。

2、检测方法

临床常用冰点下降法测定,通过检测尿液样本结冰温度变化计算渗透压值。需留取晨尿或禁水8小时后的尿液,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糖饮食干扰结果。检测时需同步测量血渗透压,两者比值更能准确反映肾脏浓缩功能。

3、病理变化

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缺乏,尿液渗透压持续低于150mOsm/kg·H₂O;慢性肾病晚期肾小管损伤时,渗透压固定于300mOsm/kg·H₂O左右。糖尿病、高钙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渗透压异常升高。

4、临床应用

用于鉴别中枢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前者禁水试验后尿渗透压仍低于300mOsm/kg·H₂O。监测休克患者的尿渗透压有助于判断肾灌注情况,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渗透压常低于350mOsm/kg·H₂O。

5、影响因素

年龄增长会使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老年人尿渗透压上限降低。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锂盐会干扰肾小管功能,导致渗透压异常。高蛋白饮食可使渗透压暂时性升高。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水习惯,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长期缺水。出现多尿、少尿等排尿异常时,应及时检测尿液渗透压。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定期监测此项指标,配合24小时尿量记录更有利于医生评估病情。检查前24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盐高糖饮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尿常规里有颗粒管型是怎么回事

尿常规中出现颗粒管型可能由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剧烈运动、脱水或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颗粒管型是尿沉渣中的异常成分,通常提示肾脏或尿路存在病理改变。

1.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可能导致颗粒管型形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红细胞、蛋白质等物质进入肾小管,与管型基质结合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可能伴随血尿、蛋白尿及水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氢氯噻嗪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2. 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或坏死可形成颗粒管型。常见于药物肾毒性、重金属中毒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颗粒管型。运动时肾脏血流重新分配,可能导致少量肾小管细胞脱落。这种情况通常无其他异常症状,休息后复查尿常规可恢复正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适量补充水分。

4. 脱水

脱水状态下尿液浓缩,尿中溶质浓度增高易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通过补充足够水分即可改善,日常需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作业。

5.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时炎性细胞和细菌碎片可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

发现尿常规颗粒管型阳性时,建议复查尿常规并完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限制高盐高蛋白饮食。若伴随水肿、高血压或尿量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肾内科进一步评估。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变化,避免自行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