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尿常规里有颗粒管型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常规里有颗粒管型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常规中出现颗粒管型可能由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剧烈运动、脱水或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颗粒管型是尿沉渣中的异常成分,通常提示肾脏或尿路存在病理改变。

1.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可能导致颗粒管型形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红细胞、蛋白质等物质进入肾小管,与管型基质结合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可能伴随血尿、蛋白尿及水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氢氯噻嗪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2. 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或坏死可形成颗粒管型。常见于药物肾毒性、重金属中毒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夜尿增多等肾小管功能异常表现。治疗需停用肾毒性药物,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颗粒管型。运动时肾脏血流重新分配,可能导致少量肾小管细胞脱落。这种情况通常无其他异常症状,休息后复查尿常规可恢复正常,无须特殊治疗,建议适量补充水分。

4. 脱水

脱水状态下尿液浓缩,尿中溶质浓度增高易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通过补充足够水分即可改善,日常需保持每天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作业。

5.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时炎性细胞和细菌碎片可形成颗粒管型。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

发现尿常规颗粒管型阳性时,建议复查尿常规并完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限制高盐高蛋白饮食。若伴随水肿、高血压或尿量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肾内科进一步评估。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变化,避免自行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肺腺癌晚期还有机会手术吗

肺腺癌晚期通常不建议手术,但少数情况下仍有手术机会。肺腺癌晚期多已发生远处转移,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此时以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若病灶局限且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经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可能考虑姑息性手术缓解症状。

肺腺癌晚期患者多数存在多发转移灶,手术创伤可能加速肿瘤扩散并加重器官负担。此时更推荐采用全身性治疗手段控制病情进展,如针对EGFR/ALK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奥希替尼片、克唑替尼胶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这些治疗能有效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实现带瘤长期生存。

对于转移灶数量有限且原发灶可控的特殊情况,如单发脑转移或肾上腺转移,经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后,可能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或微创手术切除孤立病灶。此类手术需严格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营养状态及预期生存期,术后仍需持续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临床数据显示,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延长数月。

肺腺癌晚期患者应定期复查胸部CT、骨扫描等评估病情变化,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维持每日30分钟低强度运动。出现咯血、持续性胸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