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镶牙前通常需要进行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咬合关系评估、牙周状况评估以及全身健康状况评估等检查。
1、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是镶牙前的基础步骤,医生会观察牙齿缺失情况、邻牙健康状况以及口腔黏膜状态。检查内容包括牙齿松动度、龋齿、牙结石等,确保剩余牙齿能够作为修复体的支撑。若有活动性炎症或未控制的牙周病需先治疗,避免影响镶牙效果。医生还会评估口腔卫生状况,指导患者改善刷牙方式或使用牙线。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或口腔CT可显示牙槽骨高度、密度及邻牙牙根情况,判断是否满足种植或固定修复条件。对于骨量不足者可能需骨增量手术,影像学还能发现隐藏的根尖病变或阻生齿。数字化扫描可获取精确的牙弓形态数据,用于设计个性化修复体。影像结果直接影响修复方案选择,如全口义齿、桥体或种植体支持式修复。
3、咬合关系评估
通过咬合纸、蜡片记录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析咀嚼力和咬合平衡性。长期缺牙可能导致对颌牙伸长或邻牙倾斜,需通过调磨或正畸预处理恢复正常咬合。对于全口修复者需确定颌位关系,避免修复体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动态咬合分析还能预测修复体磨损风险。
4、牙周状况评估
检查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程度,评估牙周组织支持力。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需先完成龈下刮治或翻瓣手术,否则修复体会加速牙槽骨吸收。对于牙龈萎缩者可能需软组织移植改善美学区轮廓。牙周维护计划需与修复治疗同步制定,延长修复体使用寿命。
5、全身健康评估
询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控制不佳的血糖会影响种植体骨结合。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术中出血。过敏体质需避开特定修复材料如镍铬合金。吸烟者需被告知烟草对愈合的影响,必要时建议戒烟。全身评估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镶牙前应保持口腔清洁,提前治疗龋齿和牙周病,避免佩戴临时修复体进食过硬食物。修复后需定期复查,使用冲牙器清理义齿缝隙,夜间可摘除活动义齿让牙龈休息。控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有助于提高修复成功率,出现修复体松动或压痛需及时复诊调整。
牙松了不建议自行快速拔除,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处理。松动牙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观察维护、牙周治疗、夹板固定、拔牙后修复等。
1、观察维护:
轻度松动可能由牙龈炎或轻微外伤引起,可通过加强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啃咬硬物等方式改善。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有助于减轻炎症,多数情况下牙齿可逐渐稳固。
2、牙周治疗:
中重度松动常与牙周炎有关,需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专业治疗。牙周炎可能与菌斑堆积、吸烟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配合使用甲硝唑含漱液、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药物控制感染。
3、夹板固定:
外伤导致的松动牙可采用树脂粘接或纤维带固定技术。该方法适用于牙根未断裂的情况,需定期复查咬合状态。固定期间应避免进食粘性食物,防止固定装置脱落。
4、拔牙修复:
无法保留的三度松动牙需拔除,可能与严重牙周破坏、根尖病变等因素有关,常伴随牙槽骨吸收。拔牙后2-3个月可考虑种植牙、活动义齿等修复方式,具体方案需结合骨量评估。
5、应急处理:
若牙齿已完全脱落,应捏住牙冠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即刻就医。乳牙松动可等待自然脱落,恒牙脱落需在30分钟内携带牙齿就诊。保存牙齿时可使用鲜牛奶或专用保存液浸泡运输。
日常需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配合牙线清理邻面。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牙周病患者应缩短复查间隔。避免用牙齿开瓶盖等危险行为,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控制以降低牙周病风险。出现牙齿松动伴明显疼痛、肿胀时须及时就诊,禁止自行用力摇晃或暴力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