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3岁小孩肠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灌肠通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肠梗阻可能与肠套叠、肠粘连、肠道炎症、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禁食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措施,通过禁食减少胃肠道负担,同时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胃肠减压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护理工作,避免患儿自行拔除胃管。
静脉补液可以纠正肠梗阻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通常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补液过程中需要监测患儿的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皮肤弹性变化。
对于部分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温盐水灌肠或开塞露灌肠帮助排便排气,缓解梗阻症状。灌肠时要注意控制灌肠液的温度和压力,避免造成肠道损伤。家长需安抚患儿情绪,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灌肠后要观察排便情况和腹部症状改善,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肠梗阻的病因和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要观察患儿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等,及时向医生反馈。
对于完全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进行饮食过渡和活动指导。
3岁小孩肠梗阻治疗后,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的饮食和排便情况,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半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患儿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或X线检查,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如出现反复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肠道感染和便秘,降低肠梗阻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