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乙肝可以通过母婴阻断、疫苗接种、暴露后预防、抗病毒治疗等方式进行有效防控。乙肝阻断措施主要有母婴传播阻断、疫苗接种、暴露后处置、长期抗病毒管理。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概率超过90%。
接种三针次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措施,全程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加强针。
发生乙肝病毒暴露后7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暴露途径包括针刺伤、黏膜接触等。
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规范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学指标。
日常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就医评估,慢性感染者每3-6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
给布氏杆菌病患者拔针时不小心扎到手上存在感染风险,但概率较低。感染可能性主要与伤口深度、患者体液病毒载量、暴露后处理措施、个人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表皮浅层划伤感染风险较低,真皮层破损或深刺伤可能增加病原体侵入概率。暴露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
患者处于急性期或未规范治疗时,体液中布鲁氏菌浓度较高。接触高病毒载量体液后建议72小时内预防性使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
规范执行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可降低感染风险。暴露后需用碘伏消毒,并采集双方血液样本送检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感染。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疫苗接种可提供一定保护作用。
建议暴露后立即上报院感科,在感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血清学监测,观察期间避免接触生鲜奶制品等高危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