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新生儿血检主要关注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胆红素、血糖等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贫血、感染、出血风险、黄疸及糖代谢异常等情况,为早期健康筛查提供依据。
1、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反映新生儿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指标。足月儿正常值为140-200g/L,早产儿可能略低。数值过低可能提示溶血性疾病、失血或营养缺乏,过高需警惕脱水或先天性心脏病。需结合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鉴别病因。
2、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可判断感染风险。新生儿正常值为9-30×10⁹/L,出生后3天可能出现生理性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严重升高或降低均需排查败血症等重症。
3、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正常范围为150-450×10⁹/L,低于100×10⁹/L时存在出血风险。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能源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或遗传性疾病。异常结果需复查并检查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明确病因。
4、胆红素
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是黄疸评估的核心指标。生理性黄疸峰值通常不超过220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病理性升高需鉴别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或遗传代谢病,严重时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
5、血糖
新生儿血糖低于2.2mmol/L定义为低血糖,常见于早产儿、糖尿病母亲婴儿。持续低血糖需排查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或内分泌疾病。高血糖可能由应激、输液过量或暂时性糖尿病引起,需监测以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新生儿血检后应保持喂养规律,避免采血部位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稳定血糖和胆红素代谢,出现皮肤黄染、嗜睡或喂养困难需及时复诊。定期随访监测指标变化,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蓝光治疗、输血或营养干预等针对性处理。
儿童感冒药过期后不能继续服用。药物过期后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有害物质,存在安全隐患。
药物在有效期内经过严格测试,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超过有效期,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分解,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部分药物分解后可能生成有毒物质,对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儿童身体代谢能力较弱,对药物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服用过期药物风险更高。
药物储存条件也会影响有效期。高温、潮湿或阳光直射可能加速药物变质。即使药物外观未发生明显变化,内部成分可能已经改变。部分液体类感冒药更容易滋生细菌,过期后服用可能导致消化道感染。
建议家长定期检查家庭药箱,及时清理过期药品。儿童感冒时应使用在有效期内的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发现误服过期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观察儿童反应,必要时及时就医。平时应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储存药物,避免放置在儿童易接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