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律失常

中医:夏天出汗后后背发凉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问题描述:
中医:夏天出汗后后背发凉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夏天出汗后后背发凉可能与阳气不足、卫气不固、风寒侵袭、气血两虚、湿邪内阻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温补阳气、固表止汗、祛风散寒、益气养血、健脾祛湿等方式调理。

1、阳气不足

长期劳累或先天体质虚弱可能导致阳气不足,出汗时毛孔张开,阳气随汗液外泄,后背失去温煦而发凉。常见于久病体弱人群,可能伴随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状。中医调理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右归丸等温阳药物,配合艾灸命门、关元等穴位。

2、卫气不固

卫气具有温养肌肤、防御外邪的作用。当卫气虚损时,汗孔开合失常,出汗后风寒易从毛孔侵入,导致后背发凉。多见于反复感冒或过敏体质者,常伴自汗恶风。建议使用玉屏风散固表,配合黄芪泡水代茶饮,避免汗出当风。

3、风寒侵袭

夏季贪凉吹空调或汗后立即冲冷水澡,风寒邪气可通过扩张的毛孔侵入经络,阻滞阳气运行。表现为后背局部发凉且肌肉紧绷,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可用桂枝汤解表散寒,生姜红糖水发汗驱邪,必要时配合拔罐祛除风寒。

4、气血两虚

过度出汗会导致气随津脱,气血亏虚无法濡养肌肤。常见于产后或术后人群,出汗后后背发凉且皮肤干燥,伴有头晕乏力。建议服用八珍汤气血双补,食疗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汗。

5、湿邪内阻

夏季湿热交蒸,湿邪困阻阳气,汗出后湿气滞留肌表,导致后背凉而不爽。多见于肥胖或脾虚湿盛者,常伴头身困重、舌苔厚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化湿和中,配合薏苡仁、赤小豆煮粥健脾祛湿。

日常应注意出汗后及时擦干身体,避免直接吹风受凉。夏季可适当饮用姜枣茶温中散寒,阳虚体质者可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卫阳之气,但需控制运动强度防止过汗伤阳。若后背发凉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不适,建议到中医内科就诊,通过脉诊舌诊辨证施治。饮食上少食生冷瓜果,可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心律失常包括哪些类型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异常,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这些类型可能由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日常可通过调整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咖啡因摄入等方式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就医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药物治疗。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些类型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治疗包括控制原发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必要时进行射频消融术。 3、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些类型可能与心肌病、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晕厥、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美托洛尔等,必要时进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手术。 4、传导阻滞: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传导受阻,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这些类型可能与心肌炎、心肌缺血、药物中毒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跳缓慢、乏力、头晕等症状。治疗包括停用相关药物、服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5、其他类型:其他心律失常包括预激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这些类型可能与遗传因素、药物影响、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晕厥、猝死等症状。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素、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坚果等,避免高盐、高脂饮食。运动上可选择散步、瑜伽、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应定期监测心率、血压,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及时就医处理异常情况。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