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小便有血块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便有血块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青
李青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小便有血块可能是由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排石治疗、手术治疗、止血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可能导致小便有血块,通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三金片等药物。日常需多饮水,避免憋尿。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移动时可能划伤黏膜导致血尿伴血块,常伴随剧烈腰痛。治疗可选用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等药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较大结石。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

3、泌尿系统肿瘤

膀胱癌、肾癌等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可能形成血块,多表现为无痛性血尿。需通过膀胱镜、CT等检查确诊,治疗方式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需定期筛查。

4、外伤

腰部撞击、尿道器械检查等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损伤出血。轻微损伤可通过卧床休息、止血敏注射液等治疗,严重肾挫裂伤可能需要肾动脉栓塞术。受伤后应避免剧烈运动。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可能导致凝血异常,表现为多部位出血伴尿血块。需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患者应避免磕碰,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出现小便有血块需立即就医检查,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日常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注意会阴部清洁,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长期血尿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泌尿系统超声检查,40岁以上人群应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输尿管结石做B超看不到怎么办

输尿管结石做B超看不到时,可通过CT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方式进一步确诊。输尿管结石可能由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腰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

1、CT尿路造影

CT尿路造影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该方法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CT扫描观察造影剂在尿路中的分布情况,有助于发现B超难以检测的小结石或位于输尿管中下段的结石。CT尿路造影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低,检查时间较短,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检查前需空腹4-6小时,并避免服用含碘造影剂过敏史的患者使用。

2、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X线观察造影剂在肾脏、输尿管和膀胱中的排泄情况,能够发现B超无法显示的结石。该方法适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能够评估结石对尿路的影响以及肾脏的功能状态。检查前需进行碘过敏试验,并做好肠道准备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干扰。静脉肾盂造影对肾功能不全或碘过敏的患者禁用。

3、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尿道插入膀胱镜直接观察输尿管开口和膀胱内部情况,适用于怀疑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或膀胱的患者。该方法能够明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并在检查过程中进行取石或碎石治疗。膀胱镜检查需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检查后可能出现尿频、尿痛等不适症状,通常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4、磁共振尿路成像

磁共振尿路成像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孕妇、儿童以及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该方法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尿路的详细图像,能够发现B超和X线难以检测的结石。磁共振尿路成像对软组织和液体显示效果较好,但对钙化结石的敏感性较低。检查前需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品,检查时间较长且费用较高。

5、放射性核素肾图

放射性核素肾图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后,利用γ相机观察示踪剂在肾脏中的摄取和排泄情况,能够评估肾脏的功能和尿路的通畅性。该方法适用于肾功能评估和尿路梗阻的诊断,但对结石的直接显示效果有限。放射性核素肾图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低,检查过程无创且无需特殊准备,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输尿管结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有助于促进结石排出。饮食上应限制高草酸、高嘌呤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如菠菜、动物内脏和腌制食品。适当进行跳跃运动或跳绳等有助于结石下移的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出现持续腰痛、发热或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