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可通过调整清洁方式、改善饮食习惯、局部药物治疗、光电治疗等方式改善。通常与青春期激素变化、高糖高脂饮食、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有关。
1、调整清洁方式每日使用温和氨基酸洁面产品清洁面部,水温控制在接近体温,避免过度揉搓或使用磨砂类产品破坏皮肤屏障。
2、改善饮食习惯减少摄入乳制品、高升糖指数食物及饱和脂肪酸,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摄入比例。
3、局部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异维A酸凝胶、过氧苯甲酰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外用溶液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
4、光电治疗对于顽固性皮脂分泌过多,可选择光子嫩肤或光动力疗法,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抑制皮脂腺活性,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建议避免熬夜及精神压力过大,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若伴随明显痤疮或月经紊乱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皮肤病包括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卡波西肉瘤、口腔毛状白斑等,皮肤病变与免疫缺陷程度相关。
1. 脂溢性皮炎艾滋病早期易出现头皮、面部油腻性鳞屑斑,与免疫抑制导致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有关。可外用酮康唑洗剂,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菌药物。
2. 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簇集水疱伴剧痛,提示CD4+T细胞计数下降。需系统使用阿昔洛韦,严重者需静脉给药。
3. 卡波西肉瘤人类疱疹病毒8型感染导致的血管内皮瘤,表现为紫色皮肤结节。需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局部放疗,晚期采用脂质体阿霉素化疗。
4. 口腔毛状白斑EB病毒感染引起的舌侧缘白色绒毛状病变,属于艾滋病特异性表现。需加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局部应用鬼臼毒素。
艾滋病患者出现皮肤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免疫状态,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