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儿童鹅口疮一般7-14天能好,具体恢复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以及日常护理等因素有关。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多见于婴幼儿。症状较轻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类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可能伴有轻微疼痛或进食困难。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并加强口腔清洁,通常7-10天症状可明显改善。若未及时干预或患儿免疫力较低,病变范围可能扩大至咽喉部,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10-14天。治疗期间需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湿润,定期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也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防止交叉感染。
患儿饮食应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藕粉等,避免过硬、过烫或酸性食物刺激创面。日常注意奶瓶、餐具的煮沸消毒,避免重复感染。若超过两周未愈或出现发热、拒食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部分反复发作的患儿需排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诱因。
眼轴过长不一定会导致失明,但可能增加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眼轴过长通常与高度近视有关,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眼底病变,严重时可能影响视力。
眼轴过长是高度近视的主要特征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长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导致眼球后部结构拉伸变薄。这种情况下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豹纹状眼底、后巩膜葡萄肿等病变。随着眼轴继续增长,视网膜变薄萎缩,可能出现视网膜裂孔,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区也可能出现出血、萎缩或新生血管等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影响中心视力。
极少数情况下,眼轴持续增长可能导致严重的病理性近视,伴随广泛的眼底病变,包括后极部萎缩性改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这些病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法定盲。但这种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多数高度近视患者通过定期眼底检查、及时干预可以维持有用视力。
建议高度近视患者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监测眼底变化。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风险的活动。出现闪光感、飞蚊症增多、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视进展,必要时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术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