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急诊科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怎样治疗

|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问题描述: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怎样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明利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主任医师
第一步是洗胃,一般用1:4000的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选用等渗的盐溶液。用催吐剂可以除去胃内残存的药物,但昏迷者效果比较差。第二步是使用活性炭吸附或者是导泻。活性炭与巴比妥类的结合量为1:0.35,一般取50至100克制成25%的混悬液与洗胃后使用。第三步是盐导泻,可以除去肠道内未吸收的巴比妥类药物,但不宜使用镁盐,因为部分吸收至血镁升高,会加重中枢的抑制,心律失常,肾衰竭,以硫酸钠为宜。第四步是利尿,可以加速药物通过肾脏的排泄,但不同的巴比妥类排泄量差异很大。长效的巴比妥类增加量明显,而中,短效的巴比妥类的排泄量增加不明显。常常使用呋塞米40-80毫克静注,病人尿量应该维持在每小时300到400毫升。第五步是碱化尿液,可以使长效的巴比妥类排泄速度增快3到5倍,中短效的巴比妥类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碱化尿液对排泄影响不大。第六部是透析疗法,腹膜和血液透析可以加快体内的苯巴比妥类的清除速率,对于长效类的作用明显,中效类次之,短效类几乎是无效的。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怎么会引起川崎病

川崎病可能由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因素、环境刺激、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引起。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症状。

1、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儿存在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川崎病发病概率。研究发现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与川崎病易感性相关。这类患儿往往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或近亲属中可能有类似病史。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家长需密切观察发热等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排查。

2、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过度炎症反应,攻击自身血管组织。川崎病患儿常见免疫球蛋白异常升高、细胞因子风暴等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与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关,表现为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临床常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功能。

3、感染因素

多种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川崎病,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EB病毒等。这些感染原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引发交叉免疫反应。患儿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咽痛、咳嗽等症状。但感染并非直接病因,而是作为诱因激活异常免疫应答。

4、环境刺激

接触化学清洁剂、空气污染物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某些地区川崎病发病率存在季节性波动,提示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可能影响发病。室内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暴露也被认为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家长应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

5、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是川崎病核心病理改变。炎症因子导致冠状动脉等中等动脉血管壁损伤,形成动脉瘤风险。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异常。临床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冠状动脉情况。家长需遵医嘱规范用药,观察患儿体温、皮疹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复诊。预防接种应推迟至病情稳定后3-6个月进行。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