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无保护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较低,实际风险受到性行为方式、病毒携带者病毒载量、黏膜完整性、是否使用暴露后阻断药物等因素影响。
1、性行为方式肛交接受方感染概率最高,阴道性交次之,口交风险极低但存在理论可能。不同性行为方式导致黏膜损伤概率差异显著影响传播风险。
2、病毒载量水平感染者处于急性感染期或艾滋病晚期时,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病毒载量可达普通水平的10倍以上,此时传播概率显著提升。
3、黏膜屏障状态生殖器溃疡、阴道炎等黏膜破损疾病会大幅增加病毒侵入概率。月经期宫颈柱状上皮外翻也会提升女性感染风险。
4、阻断药物使用暴露后72小时内启动PEP阻断治疗可降低80%以上感染风险。早期规范使用拉替拉韦、替诺福韦等组合方案效果最佳。
建议发生高危暴露后及时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窗口期后复查,日常坚持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皮肤结核治疗一年后通常不具有传染性。皮肤结核的传染性主要与病灶活动性、治疗依从性、免疫状态及细菌载量等因素有关。
1. 病灶活动性:若皮肤病灶已完全愈合且无渗出液,结核分枝杆菌释放概率极低。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皮损恢复情况。
2. 治疗依从性:规范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方案)后,细菌清除率超过95%。未规律用药可能延迟转阴时间。
3. 免疫状态:HIV感染者或糖尿病患者需延长治疗周期。免疫功能低下者建议通过痰培养或PCR检测确认病原体清除。
4. 细菌载量:开放性溃疡病灶含菌量较高,结痂后传染性显著下降。治疗后期可通过组织活检评估细菌负荷。
建议治疗满一年后复查结核菌素试验及局部影像学,接触婴幼儿或免疫缺陷人群时仍须保持基础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