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普通外科

烫伤为什么老有水泡

| 1人回答 | 30次阅读

问题描述:
烫伤为什么老有水泡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常青
周常青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烫伤后反复出现水泡主要与皮肤组织损伤程度、局部炎症反应及修复过程有关。水泡形成是烫伤后常见的病理表现,主要由表皮与真皮分离、组织液渗出导致,可能涉及热力损伤深度、继发感染、不当护理等因素。

烫伤后表皮细胞受热损伤坏死,真皮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水泡。浅二度烫伤时水泡壁较薄且基底呈粉红色,通常7-14天愈合;深二度烫伤水泡壁厚且基底苍白,愈合时间可能延长至3周以上。若水泡反复出现,可能与创面持续受到摩擦、压迫或接触污染物有关,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烫伤后未及时冷却处理、过早撕脱表皮或使用刺激性药物,也可能干扰正常修复过程。

极少数情况下,水泡反复发作可能提示创面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此类情况,表现为水泡液浑浊、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大面积烫伤后若水泡持续增大伴发热,需警惕脓毒症风险。

烫伤后应避免自行刺破水泡,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创面,每日观察水泡变化。接触性烫伤可立即用15-25℃流动清水冲洗15-20分钟,切勿使用冰块或酱油等偏方。若水泡直径超过3厘米、创面发黑或出现发热寒战,须及时到烧伤专科就诊。恢复期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胃癌化疗后背痛的原因是什么?

胃癌化疗后背痛可能与化疗药物副作用、肿瘤转移、肌肉骨骼劳损、神经损伤、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化疗药物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酸痛,肿瘤骨转移可导致持续性疼痛,长期卧床或姿势不良可能引发肌肉劳损,化疗相关神经毒性可能诱发神经痛,焦虑抑郁也可能放大疼痛感知。

1、化疗药物副作用

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注射液、奥沙利铂注射液等具有神经毒性,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背部刺痛或灼烧感。顺铂注射液等药物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引发肌肉痉挛。这些药物性疼痛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可能伴随手脚麻木。治疗需由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加巴喷丁胶囊缓解神经痛。

2、肿瘤骨转移

胃癌转移至脊柱时可能破坏椎体结构,引发持续性夜间加重的背痛,可能伴随病理性骨折风险。CT或骨扫描可明确诊断。治疗需结合双膦酸盐注射液抑制骨破坏,严重者需进行椎体成形术。疼痛控制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同时需处理原发肿瘤病灶。

3、肌肉骨骼劳损

化疗期间体力下降可能导致姿势代偿性改变,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腰背肌群劳损。表现为活动加重的酸痛感,热敷可暂时缓解。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适度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镇痛,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化疗相关神经损伤

化疗药物可能损伤背根神经节,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电击样或刀割样剧痛。阿米替林片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改善症状,严重者需联合普瑞巴林胶囊治疗。神经传导检查有助于明确损伤程度,康复治疗包括低频电刺激等物理疗法。

5、心理因素影响

治疗压力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状态,降低疼痛阈值形成慢性疼痛循环。表现为疼痛程度与体征不符,可能伴随睡眠障碍。心理疏导结合放松训练有助于改善,必要时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药物。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避免过度关注疼痛反馈。

化疗期间出现背痛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通过疼痛日记记录发作特点和缓解因素。日常保持适度活动量,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支撑靠垫,睡眠时采用侧卧屈膝体位减轻脊柱压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避免突然扭转身体的动作。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无力等神经症状,需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压迫等急症。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