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0次阅读
肠梗阻引起的便秘通常可以好转,但需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肿瘤、粪石嵌顿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多数肠梗阻便秘患者经及时干预可缓解。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早期功能性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保守治疗促进肠道通畅。医生可能开具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泻剂软化粪便,或使用开塞露刺激肠蠕动。若存在低钾等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纠正。部分患者需留置肛管排气减压,配合腹部按摩、温水坐浴等物理疗法。
少数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能需手术解除梗阻。如肿瘤导致的梗阻需切除病变肠段,肠粘连严重者需行粘连松解术,粪石堵塞者可能需术中取石。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肠麻痹,需继续胃肠减压直至肠功能恢复。先天性巨结肠等特殊病因引起的梗阻需长期随访管理。
肠梗阻缓解后应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豆类、坚果等易产气食物。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足够膳食纤维与水分,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若再次出现腹痛腹胀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梗阻复发。长期便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但需避免形成药物依赖。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肠外营养支持、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早产、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需根据血培养或粪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可覆盖常见革兰阴性菌,注射用美罗培南适用于重症感染,注射用氨苄西林钠针对肠球菌有效。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
2、肠外营养支持
急性期需完全禁食时,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维持营养。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及肝功能指标,避免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3、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持续引流减轻肠道压力,禁食时间通常需7-10天。恢复喂养时应从稀释配方奶开始,逐步增加浓度和剂量,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等不耐受表现。
4、液体复苏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休克,需快速补充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纠正脱水。每小时记录尿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必要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
5、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肠造瘘术、坏死肠段切除术,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延迟肠内营养。早产儿需特别注意体温维持和呼吸支持。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护理需维持适宜温湿度环境,严格手卫生消毒。恢复期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择低渗配方奶。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拒奶、嗜睡或体温波动需立即复诊。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