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中医保健

肝胃不和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肝胃不和心肌缺血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肝胃不和心肌缺血可能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邪侵袭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温中散寒、健脾益气、药物调理等方式治疗。

1、情志不畅

长期情绪抑郁或愤怒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进而诱发心肌缺血。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胁肋胀痛、嗳气等症状。治疗需疏肝解郁,可遵医嘱使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日常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嗜食辛辣油腻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常见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治疗需健脾消食,可选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枳实导滞丸等药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可能导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倦怠、心前区隐痛。治疗需健脾益气,可遵医嘱使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中成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物。

4、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日久可能形成血瘀,阻滞心脉。症状多见心前区刺痛、舌质紫暗、脉涩。治疗需活血化瘀,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药物。适度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

5、寒邪侵袭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可能导致寒凝气滞,影响心脉通畅。常见畏寒肢冷、胃痛喜温、胸闷心悸。治疗需温中散寒,可遵医嘱使用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胶囊等中成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肝胃不和心肌缺血患者需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温热软烂,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胃镜等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息肉艾灸有用吗?

息肉患者通常可以尝试艾灸辅助治疗,但效果因人而异,需结合息肉类型、大小及个体差异综合评估。艾灸可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无法替代手术或药物等规范治疗。

艾灸对某些表浅或体积较小的息肉可能产生一定缓解作用。例如胃肠息肉伴随腹胀时,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能帮助改善消化功能;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痛经也可通过艾灸关元穴暂时缓解症状。这类情况建议选择清艾条进行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皮肤微微发红即可。但需注意艾灸仅能缓解部分症状,不能消除息肉本身。

对于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恶性肿瘤的息肉,以及生长在声带、宫颈等特殊部位的息肉,艾灸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因热刺激导致病情加重。如胆囊息肉伴随胆绞痛时艾灸可能诱发炎症扩散,鼻腔息肉艾灸可能引起黏膜水肿。这类情况应及时接受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进行艾灸前应明确息肉性质,通过超声、内镜或病理检查排除恶变风险。治疗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灼痛、水疱等不良反应,避免在皮肤破损处施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谨慎控制灸疗强度。建议在正规中医机构操作,配合定期复查监测息肉变化,若发现体积增大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