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由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药物或毒物刺激等原因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干预。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这类细菌感染咽喉或皮肤后,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炎症反应。患儿发病前1-3周常有咽炎或脓疱疮病史。治疗需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清除感染灶,同时配合利尿剂呋塞米片控制水肿。
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肾小球免疫损伤。病毒直接侵袭肾小球细胞或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炎症。此类患儿除肾炎症状外,多伴有发热、乏力等病毒感染表现。治疗需联合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分散片和免疫调节剂,同时监测肝功能变化。
部分患儿存在补体系统基因突变,导致补体异常激活攻击肾小球基底膜。这类患儿常有家族肾脏病史,病情易反复发作。确诊需进行基因检测,治疗需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保护肾功能,必要时需血浆置换。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继发肾小球炎症。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肾小球结构,造成基底膜损伤。患儿除肾脏表现外,多伴有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片控制免疫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通过过敏反应或直接肾毒性引发肾炎。患儿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症状可缓解。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缓解过敏症状,严重者需短期应用甲泼尼龙注射液。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眼睑浮肿、尿色改变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并记录每日尿量。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避免高钾食物。恢复期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