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手足口病接触后通常3-7天发病,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0天。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与病毒类型及个体免疫力有关。多数患者在接触病毒后3-5天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1-2天内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疱疹,随后手足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皮疹多分布于手掌、足底及臀部,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典型病例病程约7-10天,症状较轻者可自愈。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物品感染。患者在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但康复后数周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
家长需注意观察接触者健康状况,保持手部卫生,避免共用毛巾餐具。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对玩具、衣物等物品进行消毒。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无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状,须及时前往儿科或感染科就诊。日常可通过接种EV71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但需注意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肠道病毒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