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 肾结石

尿隐血久治不愈怎么办

|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隐血久治不愈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隐血久治不愈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尿隐血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炎、肿瘤或生理性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减少高盐、高嘌呤及辛辣食物摄入,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稀释尿液。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刺激,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长期血尿者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易诱发结石的食物。

2、控制感染

细菌性尿道炎或前列腺炎可能导致持续性尿隐血,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菌药物,配合三金片等中成药辅助消炎。

3、药物治疗

免疫性肾炎引起的血尿可选用黄葵胶囊调节免疫,配合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结石导致的黏膜损伤可用尿石通丸促进排石,疼痛发作时临时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症状。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4、手术干预

肾盂肿瘤或膀胱肿瘤需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病灶,较大肾结石可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手术前后需配合尿常规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性血尿加重属正常现象。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长期微量血尿患者需每年进行膀胱镜排查肿瘤,育龄女性需避开月经期检测。记录每日排尿情况和伴随症状,就诊时提供完整病史资料。

建议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肾脏震荡。出现血尿、腰痛加重或发热时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低于140/90mmHg,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可减少肾小球损伤。建立排尿日记记录尿色变化和每日饮水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为什么会得肾结石

肾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饮食习惯、水分摄入不足、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同时部分疾病和生活习惯也可能促成结石的生成,建议对症预防和治疗。下面详细分析可能的病因及应对方法。 1、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肾结石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肾结石,后代产生肾结石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存在特定遗传基因,比如某些会影响钙代谢的基因,容易导致肾中晶体沉积并产生结石。对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定期检查肾功能及尿液成分。 2、饮食习惯问题 长期高盐、高蛋白、高草酸或者糖分过量摄入,会破坏体内钙镁平衡,加速钙盐和草酸盐沉积;过多饮用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和饮料如浓茶、菠菜、巧克力,则会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概率。建议饮食清淡,多选择低草酸、钙镁均衡的食物,避免重口味。 3、缺乏饮水与尿液浓缩 饮水不足使尿液浓度升高,是肾结石最重要的外因之一。当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超过溶解阈值时,就易形成晶体。建议每日饮水不少于2-2.5升,并特别注意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4、代谢性疾病与体内失衡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肥胖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会使尿液矿物质代谢发生改变,导致结晶沉积从而形成结石。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相关问题,并定期检测尿液代谢指标。 5、感染与其他疾病 尿路感染导致尿液偏碱性,可能形成感染性结石;而尿路梗阻、肾功能病变同样会促成结石生成。对于有慢性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感染,保持尿路通畅。 治疗与预防策略 对于肾结石,可以根据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药物溶石:如服用柠檬酸钾或别嘌呤醇,帮助溶解小型结石。 微创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推荐用于小于2厘米的结石。 手术切除:对于比较大的梗阻性结石,可通过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或腹腔镜手术完成。 预防方面,日常需避免高草酸饮食,多喝水,适量摄取钙质,并避免久坐不动。 肾结石虽然较为常见,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以及调控饮食,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预防。如果已出现症状,如腰腹部剧痛或血尿,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