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透析液引起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包括超滤速度过快、透析液钠浓度过低、透析液温度过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透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透析参数。
1、超滤速度过快
透析时超滤速度超过血管再充盈速率会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当水分从血液中快速清除时,血浆渗透压骤降,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冷汗、恶心等症状。需根据干体重设定合理超滤量,采用梯度超滤模式,必要时使用生物电阻抗监测容量状态。
2、透析液钠浓度过低
低钠透析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快速下降,水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隙移动。标准透析液钠浓度一般为138-140mmol/L,低于135mmol/L可能诱发低血压。可采取钠曲线透析或可调钠透析,初始使用较高钠浓度透析液,后期逐渐降低,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透析液温度过高
透析液温度超过37℃会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布至皮肤血管床,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建议将透析液温度控制在35-36.5℃之间,对易发低血压患者可采用低温透析,通过收缩外周血管维持血压。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尿毒症常伴随自主神经病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血管收缩反射受损。当血容量减少时不能有效代偿,易发生透析低血压。可尝试使用米多君等α受体激动剂,透析前停用降压药物,透析中避免进食以减少内脏血流分布。
5、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患者干体重设置过低或存在隐性液体潴留时,透析清除液体后易出现绝对血容量不足。需准确评估干体重,必要时进行血容量监测。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采用序贯超滤透析,先单纯超滤再行透析,或使用血液滤过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模式。
透析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透析间期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体重增长过快。透析前避免空腹,可适量进食含盐食物。透析中如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压先兆,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评估心血管功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通过个体化透析方案和精细化管理,可有效预防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