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躁狂症和狂躁症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阶段。躁狂症是医学规范术语,狂躁症为民间俗称,核心症状均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奔逸等表现。
1、术语规范差异
躁狂症是《国际疾病分类》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采用的正式诊断名称,特指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期。狂躁症属于非专业表述,常见于日常交流,可能混淆其他精神疾病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均使用躁狂症这一术语。
2、症状特征差异
典型躁狂发作需符合持续1周以上的情绪异常高涨或易怒,伴随至少3项核心症状:睡眠需求减少、语速加快、思维跳跃、注意力分散、过度参与高风险活动等。而狂躁症在民间描述中可能包含暴力倾向等非特异性表现,易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混淆。
3、诊断标准差异
躁狂症诊断需严格符合ICD-11或DSM-5标准,要求症状严重程度已影响社会功能,且排除物质滥用或躯体疾病所致。狂躁症作为非专业词汇,缺乏明确的诊断边界,可能将短暂情绪激动或人格特质误判为疾病状态。
4、治疗方式差异
确诊躁狂症需规范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严重时联合奥氮平片等抗精神病药。而狂躁症表述可能导致非专业人群误用镇静药物,延误规范治疗。两种表述对应的治疗方案存在本质差异。
5、预后认知差异
医学定义的躁狂症强调长期管理,需持续用药预防复发。狂躁症的非专业认知可能低估疾病复发性,错误认为症状缓解即可停药。规范术语使用有助于患者建立科学治疗预期,提高用药依从性。
建议出现持续情绪异常或行为改变时,及时至精神科就诊评估。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家属需学习疾病识别知识。双相情感障碍需长期规范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