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通过尿液检查可以初步筛查,但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血尿、尿蛋白异常、尿结晶等线索,提示肾结石可能。
1、尿液常规:尿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尿、尿蛋白异常,血尿是肾结石的常见表现,尿蛋白升高可能与结石导致的肾脏损伤有关。尿液pH值异常也可能提示结石类型,如酸性尿多见于尿酸结石。
2、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可观察到尿结晶,如草酸钙结晶、磷酸钙结晶等,这些结晶是结石形成的基础物质。镜检还可发现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感染性结石与此相关。
3、24小时尿检:24小时尿检可测定尿液中钙、磷、尿酸、草酸等物质的排泄量,这些指标异常与结石形成密切相关。高钙尿、高尿酸尿、高草酸尿等是肾结石的危险因素。
4、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肾结石的主要手段。B超可发现肾脏或输尿管内的强回声影,CT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同时评估肾脏功能。
5、尿液培养:尿液培养可检测尿路感染病原菌,感染性结石多与细菌感染有关,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尿液培养结果有助于指导抗生素治疗,预防结石复发。
肾结石患者日常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促进尿液稀释,减少结石形成。饮食上应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等,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结石排出,如跳绳、慢跑等。定期复查尿液和影像学检查,监测结石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