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牙周病检查表B是牙周病筛查工具中用于评估牙龈炎症程度的分级指标,主要包含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牙齿松动度、牙槽骨吸收五项核心内容。
1、牙龈出血指数:
通过探针轻触牙龈沟观察出血情况,按0-3分分级:0分代表健康牙龈,1分为探诊后点状出血,2分为线状出血,3分为自发性出血或大量渗出。该指标能直观反映牙龈炎症活动性,是早期牙周炎的重要预警信号。
2、探诊深度:
使用牙周探针测量龈缘至龈沟底的距离,正常值为1-3毫米。超过3毫米提示牙周袋形成,4-5毫米为中度牙周炎,≥6毫米属重度。测量时需记录全口6个位点数据,深度增加往往伴随牙槽骨吸收。
3、附着丧失:
指釉牙骨质界至龈沟底的距离变化,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程度。1-2毫米为轻度丧失,3-4毫米属中度,≥5毫米为重度。该指标比探诊深度更能准确评估牙周组织实际破坏情况。
4、牙齿松动度:
采用Miller分级标准:Ⅰ度代表水平动度<1毫米,Ⅱ度为1-2毫米,Ⅲ度>2毫米伴垂直向松动。松动度与牙槽骨吸收程度正相关,Ⅲ度松动常需拔牙处理。
5、牙槽骨吸收:
通过根尖片或全景片评估,分为水平型(骨嵴顶平行吸收)和垂直型(角形骨缺损)。吸收达根长1/3为轻度,1/3-2/3为中度,超过2/3属重度。骨吸收不可逆,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指标。
定期牙周检查应包含菌斑控制指导,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牙龈微循环,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管理。日常可选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辅助控制菌斑,但需避免长期使用以防牙齿着色。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已有牙周炎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维护,通过牙周探诊和影像学检查动态监测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