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遗传几率大约为30%~40%,但环境和心理因素也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遗传因素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但并不绝对决定一个人会患病,与此同时,压力、创伤性事件和个人性格等外部和自身因素也需引起重视。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及时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抑郁症的发生率。
1、遗传因素的作用
抑郁症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的家族,其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如果是双胞胎之一患病,另一人的患病率也显著升高。与之相关的基因可能影响神经传递物质如5-羟色胺的水平,增加患病的可能性。不过遗传的影响并不是全部,外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遗传倾向是否转化为实际疾病。
2、环境因素的影响
抑郁症的发生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失业、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或生活状态、不良的家庭氛围以及遭受过虐待或欺凌的经历,都会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外部压力可能激活携带基因的人群,使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症状。改善生活环境和减少压力源非常关键,如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培养支持性社交网络等。
3、生理及心理因素的作用
患抑郁症的人常出现体内神经递质紊乱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降低、大脑结构异常如额叶功能低下等生理变化。个体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悲观、完美主义或过度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患病风险也会较高。积极调整心态,规律作息、运动和冥想可以缓解这些生理和心理压力。
4、如何应对和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或疑似有遗传风险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尽早采取干预:
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SNRIs如文拉法辛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或停药。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关系治疗IPT对调整负性思维模式、改善情绪和人际互动非常有效。心理治疗尤其适合轻度抑郁或辅助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高质量睡眠、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如慢跑或瑜伽,并持续摄入富含蛋白质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能够增强身体和大脑的应激能力。建议减少高糖饮食,避免形成应激性暴饮暴食的坏习惯。
抑郁症不仅仅是遗传造成的结果,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病症。如果家庭中有人患过抑郁症,建议关注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改进,必要时尽早咨询以科学的方法积极防范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