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通常在37.3摄氏度以上,实际体温受感染程度、个体差异、免疫反应、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1、感染程度: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影响发热峰值,轻症患者多为低热,重症可能出现持续高热。
2、个体差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可能出现不典型发热表现。
3、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激活程度决定发热持续时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热。
4、并发症:合并细菌感染或器官功能损害时,体温曲线可能呈现双峰或稽留热型。
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配合核酸检测等医学检查,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
一次性口罩与医用口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防护等级、适用场景、结构设计和执行标准四个方面。
1、防护等级医用口罩需符合医疗器械标准,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普通医用口罩三类,对细菌过滤效率有明确分级;一次性口罩多为日常防尘使用,未强制要求微生物过滤性能。
2、适用场景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门诊、手术室等医疗环境,能阻隔血液体液飞溅;一次性口罩仅适用于非医疗场景的颗粒物防护,不建议用于高风险医疗操作。
3、结构设计医用口罩采用三层熔喷布结构,含防水层和过滤层,鼻夹可塑形;普通一次性口罩多为单层或无纺布简易设计,密封性较差。
4、执行标准医用口罩执行YY/T 0969或GB 19083等国家标准,包装标注医疗器械注册证号;一次性口罩通常执行GB/T 32610日常防护标准。
建议根据实际风险等级选择口罩类型,医疗环境必须使用医用级别口罩,日常通勤可选择符合标准的一次性防护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