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老年人垂体瘤常见于哪类人群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老年人垂体瘤常见于哪类人群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程欢亭
程欢亭 武汉协和医院 主治医师
老年人垂体瘤常见于平时精神压力大,经常的精神紧张或者焦虑,以及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中。另外如果长期的口服一些药物或者是接受一些放射线的影响,和长时间的从事一些接触化学物品的工作等,都是容易诱发垂体瘤的,垂体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是垂体瘤也会影响比较明显。这一方面可以导致出现内分泌的紊乱,出现垂体功能的异常。另外还会压迫视神经和视交叉导致出现视力的下降和视野缺损,此外,还可以引起头疼的症状,因此是有必要积极的治疗的,这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查和增强磁共振检查来确定诊断。如果肿瘤比较大的话可以通过手术处理,肿瘤很小的话可以进行观察以及药物治疗。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疼多久能好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通常持续1-2周,具体恢复因人而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因素导致。

多数患者头痛在出血后1-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与出血量相关,轻微出血者可能仅表现为持续性钝痛,5-7天后明显缓解。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也会同步改善。部分患者需配合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缓解症状,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恢复期应保持绝对卧床,避免情绪激动或用力排便等可能升高颅内压的行为。

少数出血量较大或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头痛可能持续10-14天甚至更久。这类情况常伴随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尼莫地平注射液等药物预防血管痉挛,必要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若头痛突然加重或反复发作,提示再出血风险,须立即就医。康复阶段可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需由专业医师评估适应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持续监测血压、避免剧烈活动3-6个月。饮食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恢复期出现头痛加重、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头颅CT或脑血管造影。患者及家属掌握识别再出血征兆的方法,如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等,有助于争取抢救时间。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