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87岁老人脑梗死能否好转需结合梗死面积、治疗时机及基础疾病综合评估。多数患者通过早期溶栓治疗、康复训练及并发症管理可改善症状,但高龄患者常因多器官功能衰退预后较差。
脑梗死急性期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部分患者闭塞血管可再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显著缓解。常用溶栓药物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需严格排除出血风险后使用。错过溶栓时间窗者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配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水肿时需脱水降颅压,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压,避免二次卒中。
高龄患者因脑组织代偿能力差,常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轻度偏瘫患者通过3-6个月规范康复训练,部分可恢复行走能力,但精细动作恢复较困难。存在吞咽障碍者需鼻饲营养支持,预防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需进行定向力训练,家属应保持耐心沟通。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会显著影响预后。
建议家属协助患者坚持二级预防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饮食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吞咽困难者将食物打成糊状。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针灸、经颅磁刺激等辅助治疗。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出现发热、痰多等症状及时就医。高龄患者康复周期较长,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一岁多宝宝摔倒后脑勺可能出现脑震荡,但概率较低。脑震荡通常由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引起,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呕吐、嗜睡等症状。婴幼儿颅骨发育尚未完全,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颅内问题,需密切观察。
婴幼儿头部比例较大且重心不稳,摔倒时容易撞击后脑勺。若摔倒高度低于身高、地面柔软且无尖锐物,多数情况下仅出现局部红肿或轻微淤青。此时宝宝哭闹后能迅速安抚,饮食和睡眠正常,无持续呕吐或意识模糊,通常无须过度担忧。可立即冷敷伤处减轻肿胀,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揉搓或按压受伤部位。
当宝宝从超过1米高度跌落、撞击坚硬物体或出现异常表现时需警惕脑震荡。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哭闹不安、喷射状呕吐、瞳孔大小不等、肢体抽搐或嗜睡难以唤醒。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前囟门膨出、拒绝进食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强,部分严重损伤早期症状隐匿,即使表面无外伤也应持续观察48小时。任何异常表现都需立即就医进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
家长应保持地面干燥整洁,给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避免将婴幼儿单独留在高处。若发生头部撞击,建议记录摔倒时间、高度和后续症状变化,就医时提供详细病史。日常可通过游戏训练平衡能力,选择合适尺寸的安全座椅和婴儿床护栏,降低意外跌落风险。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