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哺乳期乳腺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抗生素治疗、排空乳汁、调整哺乳姿势等方式退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时建议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腋窝腹股沟,避免酒精擦拭。哺乳期禁用布洛芬等退热药。
2、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需用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哺乳期安全抗生素,通常伴随乳房红肿热痛症状。禁用四环素类影响婴儿骨骼发育药物。
3、排空乳汁每2-3小时哺乳或吸乳器排乳,淤积严重时可手法按摩由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推挤。乳汁淤积可能与哺乳间隔过长、文胸过紧有关。
4、调整哺乳姿势采用摇篮式或橄榄球式哺乳避免乳头损伤,哺乳后涂抹羊脂膏保护。乳头皲裂通常因婴儿衔乳姿势错误导致。
治疗期间保持充足饮水,暂停患侧哺乳但需定期排空,体温超过38.5℃或出现乳房脓肿需立即就医。
吃了退烧药不退烧也不出汗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用药、补充水分、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该现象通常由药物吸收延迟、剂量不足、脱水状态、疾病进展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辅助散热。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2、调整用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需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避免超量。家长需核对患儿体重对应剂量。
3、补充水分:发热时体液蒸发加快,家长需每半小时督促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影响药物代谢。
4、就医评估:持续高热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川崎病等,需血常规检查。若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应立即急诊。
观察体温曲线变化,保持室内通风,避免过度包裹。若服药2小时后仍无退热趋势或出现新发皮疹,须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