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妇产科

子宫内膜是如何发生周期性变化的

|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问题描述:
子宫内膜是如何发生周期性变化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卵巢激素调控,分为月经期、增殖期和分泌期三个阶段。

1、月经期

月经期通常持续3-7天,表现为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并伴随出血。此时卵巢内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痉挛收缩,内膜缺血坏死脱落。脱落的子宫内膜与血液混合形成经血排出体外。

2、增殖期

增殖期从月经结束持续至排卵前,约10-14天。在卵泡刺激素作用下,卵巢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修复。内膜厚度从1-2毫米增至3-5毫米,腺体增长但尚未分泌,螺旋动脉延长弯曲。

3、分泌期

分泌期持续14天左右,排卵后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协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弯曲扩张并分泌糖原等营养物质,间质水肿疏松,螺旋动脉进一步卷曲。此时内膜厚度可达5-7毫米,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孕,黄体退化将开启新一轮月经周期。

4、激素调控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进而影响卵巢激素分泌。雌激素促进内膜增殖,孕激素促使内膜分泌转化。这种正负反馈调节形成完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机制。

5、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异常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不孕或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疾病包括无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息肉等。通过基础体温测定、超声监测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检测可评估周期是否正常。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避免过度节食或精神压力干扰内分泌平衡。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持续不孕,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激素六项检查和妇科超声评估。日常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以支持子宫内膜健康。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怎样预防产后乳汁淤积

预防产后乳汁淤积可通过定时哺乳、正确哺乳姿势、避免压迫乳房、保持情绪稳定、及时排空乳房等方式实现。乳汁淤积通常由哺乳间隔过长、乳头皲裂、乳腺管堵塞、内衣过紧、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

1、定时哺乳

产后应建立规律哺乳习惯,新生儿每2-3小时哺乳一次,夜间不超过4小时间隔。哺乳频率不足会导致乳汁在腺泡内滞留,蛋白质沉积可能引发乳腺管堵塞。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时,单侧乳房吸吮时间建议控制在15分钟内。哺乳后可用温热毛巾敷乳房促进血液循环。

2、正确哺乳姿势

采取摇篮式或橄榄球式哺乳体位,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错误衔乳姿势可能导致乳头损伤,继发细菌感染风险增加。哺乳时用手呈C形托住乳房,避免手指压迫乳腺管。哺乳前后用清水清洁乳头,禁用肥皂等碱性清洁剂。

3、避免压迫乳房

选择无钢圈哺乳内衣,罩杯尺寸比孕前增大1-2码。睡眠时避免俯卧位,侧卧需在乳房下方垫软枕。长时间抱婴儿或使用背带时,注意调整肩带位置避开乳腺组织。紧身衣物可能压迫外侧乳腺导管,诱发乳汁排出障碍。

4、保持情绪稳定

焦虑情绪会抑制催产素分泌,影响喷乳反射。可通过音乐疗法、深呼吸练习缓解压力,每日保证6小时连续睡眠。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事务,避免产妇过度疲劳。严重情绪波动时,可遵医嘱使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类中药。

5、及时排空乳房

哺乳后若仍有胀感,需用手挤法或吸奶器排空残余乳汁。手法排乳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头方向螺旋式按压,避开乳晕区域。出现硬块时可先热敷5分钟再哺乳,哺乳后冷敷减轻水肿。持续24小时未缓解的肿块需就医排除乳腺炎。

哺乳期饮食应控制动物脂肪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食用丝瓜络、通草等药食同源食材。避免突然断奶,减量哺乳需持续1-2周过渡期。发现乳房皮肤发红、体温升高或脓性分泌物时,应立即就诊乳腺外科。定期进行乳房自检,用指腹平触检查有无异常结节。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