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状态下的常见症状

|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肌缺血状态下的常见症状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肌缺血状态下常见症状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头晕等。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1、心前区疼痛

心前区压榨性或紧缩样疼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多位于胸骨后或左胸部,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下颌。疼痛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电图检查可能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2、胸闷气短

心肌缺血时患者常感胸部闷胀、呼吸不畅,尤其在爬楼梯、快步行走等需氧量增加时加重。这种症状与心肌缺氧导致的心功能下降有关,可能伴随出汗、面色苍白。运动负荷试验可帮助评估心肌缺血与症状的关联性,超声心动图能检测心室壁运动异常。

3、心悸

心肌缺血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加速、漏跳感或心律不齐。这与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相关,严重时可出现室性早搏、房颤等。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变化,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用于控制心率。

4、乏力

慢性心肌缺血患者易出现持续疲劳感,轻微活动即感体力不支。这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灌注不足有关,可能伴随食欲下降、四肢发冷。血液检查可发现脑钠肽水平升高,心脏核素扫描能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缺损范围。

5、头晕

严重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甚至晕厥,常见于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或严重心律失常时。这类症状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片常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稳定斑块。

心肌缺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规律监测心率与血压,遵医嘱服用抗缺血药物。若出现持续胸痛不缓解、意识模糊等危重症状,须立即呼叫急救。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但需根据心肺功能评估结果调整强度。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脑血管意外的护理

脑血管意外可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心理支持、康复训练、饮食调节等方式护理。脑血管意外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1、生命监测:护理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加重病情,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关注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 2、预防感染:脑血管意外患者常因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护理时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3、心理支持: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4、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早期进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好转,逐步增加主动运动,如肢体活动、语言训练等。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5、饮食调节: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高糖食物,如动物内脏、甜点等。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调整食物性状,如将食物打成糊状或选择流质饮食。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饮食方面应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运动方面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恢复。护理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