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感染艾滋病毒两个月可能出现鹅口疮。鹅口疮属于口腔念珠菌感染,在艾滋病早期免疫抑制阶段可能发生,但需结合其他免疫指标综合判断。
1、免疫抑制HIV感染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导致口腔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形成鹅口疮。建议进行抗真菌治疗如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含片或氟康唑胶囊。
2、机会性感染鹅口疮是艾滋病界定性机会感染之一,通常在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出现。需通过HIV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确诊,确诊后需启动抗病毒治疗。
3、药物影响部分抗HIV药物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诱发真菌感染。出现鹅口疮需调整用药方案,同时使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口腔贴片。
4、营养缺乏HIV感染者常伴随维生素B族和铁元素缺乏,加重口腔黏膜病变风险。需检测血清营养素水平并针对性补充,同时维持口腔清洁。
出现鹅口疮应及时就医检测HIV抗体,确诊后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并定期监测免疫功能,保持口腔卫生避免重复感染。
感染艾滋病后出现反应的时间一般为2-4周,实际时间受到感染病毒量、个体免疫状态、病毒亚型、是否接受阻断治疗等因素影响。
1、急性期症状约50%-70%感染者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类流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持续1-2周自行缓解。
2、无症状期急性期后进入临床潜伏期,可持续2-10年不等,此期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CD4+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
3、艾滋病期当CD4+T细胞低于200个/μL时进入终末期,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减、机会性感染等典型症状。
4、检测窗口期核酸检測窗口期为7-14天,抗体检测窗口期为3-12周,高危行为后需按医生建议进行多次筛查。
发生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药物进行阻断治疗,日常应避免共用注射器、确保安全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