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艾滋病传播必须存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但仅避免传染源并不能完全杜绝感染风险。
1、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体液仍可能造成感染。
2、窗口期风险感染者处于窗口期时检测结果呈假阴性,此时其体液已具有传染性但难以被识别。
3、医疗暴露不规范医疗操作可能导致器械污染,如重复使用注射器等,存在医源性感染可能性。
4、隐匿传染源部分感染者可能不知自身感染状态,未采取防护措施时可能成为潜在传染源。
建议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阻断药物预防感染。
宝宝打完疫苗后洗澡可能增加局部感染风险,通常建议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已洗澡,可通过观察接种部位、保持干燥、避免抓挠、监测体温等方式处理。
1、观察接种部位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或硬结,轻微红肿属正常反应,可用干净毛巾轻压吸水。
2、保持干燥洗澡后立即用无菌棉签蘸干针眼周围水分,后续可适当暴露皮肤促进干燥,避免使用爽身粉。
3、避免抓挠家长需给宝宝修剪指甲或佩戴手套,防止抓挠引发继发感染,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材质。
4、监测体温部分疫苗可能引起低热反应,家长需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若超过38.5℃或持续发热应及时就医。
建议家长在疫苗接种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如出现持续哭闹、食欲减退等异常表现需联系接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