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颅内压增高病人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体位调整、限制液体摄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体温及避免诱因等一般性治疗。
1、体位调整
将床头抬高30度可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扭转,防止颈静脉受压。翻身时需动作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颅内压波动。长期卧床者需定时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2、液体管理
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维持轻度脱水状态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限制钠盐摄入,避免使用低渗溶液。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平衡。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建议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3、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基础治疗,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对于意识障碍者需侧卧位防止舌后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二氧化碳潴留会加重脑血管扩张,需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4、体温控制
发热会加重脑代谢需求,体温每升高1℃可使颅内压上升。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维持体温在36-37℃为宜,避免体温剧烈波动。感染性发热需及时查明原因并控制感染灶。
5、避免诱因
减少疼痛、咳嗽、呕吐等可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操作前给予镇静镇痛药物,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声光刺激。慎用血管扩张药物,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
颅内压增高病人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每日测量头围变化。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呛咳。康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关节僵硬,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发现嗜睡、呕吐等异常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病情进展,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眩晕可能提示存在危险情况,需警惕脑出血、脑肿瘤等严重疾病。颅内压增高主要有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
1、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收受阻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常见于先天性导水管狭窄或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患者除眩晕外可能出现步态不稳、耳鸣等前庭症状。临床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乙酰唑胺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脑血管病变
高血压性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眩晕多伴随剧烈头痛、意识障碍。CT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治疗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联合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脱水,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
3、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肿瘤或脑脓肿等占位病变通过机械压迫和周围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眩晕呈进行性加重伴定位体征。增强MRI能明确病变性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水肿,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4、颅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或脑挫裂伤后出现的颅内压增高,眩晕多发生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日。需密切监测瞳孔变化,及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血肿量超过30ml时需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引发炎性渗出可致颅内压增高,眩晕伴随发热、颈项强直。腰穿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显著升高。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配合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重症患者需脑室引流。
出现颅内压增高相关眩晕时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突然起身或头部剧烈运动。监测血压变化,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ml以内,保持环境安静避光。若出现意识改变、瞳孔不等大或持续呕吐等危险信号,须即刻就医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恢复期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但所有治疗均需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进行。